第一部分:引言
根据学校《关于组织召开学院自评自建工作汇报会的通知》的要求,学院参照《四川师范大学各教学单位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指标体系》,结合前期评建所形成的《审核评估对标自查问题清单表》,积极响应,深入理解并执行审核评估的各项标准。三年来,全院上下一心,全面推进本科教育教学发展。现拥有一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二个硕士培养类别,三门国家一流课程,四套部委级系列丛书,五类国家级科研项目9项。国家课题3项,教育部课题5项,其他省部级项目8项,学科竞赛国家级135项,中外合作办学成效显著。在此,学院紧密围绕学校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对学院的办学定位、专业优势、特色、建设措施与成效进行总结概括,并进行巡礼汇报。
第二部分:学院本科教育教学办学方向与定位
一、本科专业概况
服装与设计艺术学院设有服装与服饰设计、产品设计、产品设计(中外合作办学)、表演及艺术与科技四个本科专业,并开展一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现有在校生1624人(详见表1)。截至2024年4月,学院教职工共78人,其中专业教师63人,正高职称教师7人,副高职称教师20人,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1人。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教师比例为21.7%。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6人,正在进行进修访学的教师1人。关于产品设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这是自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条例》颁布以来,四川师范大学成功获得的第一个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2018年,该项目顺利通过教育部的合格评估,批准书有效期截止至2029年12月31日。项目自2015年—2023年共招录九届,截至2024年2月本项目共有学生人数571人,已毕业学生235人,其中99人获得了四川师范大学和欧洲设计学院的双学位证书。
二、办学方向与定位
服装与设计艺术学院始终坚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坚决拥护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学院深刻领会并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全面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学校的办学目标定位高度契合。
学院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设计理念,扎根本土文化,着力跨学科交叉融合,强调实践与理论并重,以艺术设计为核心,工程技术为支撑,时尚表演为延伸,实现时尚产业研发、设计与表演的一体化。致力于培养艺工结合、设计卓越、引领时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为区域经济与时尚创意行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学院的愿景是打造成为西南地区一流、全国知名的综合性师范大学中的时尚设计学院,为国家的时尚事业和设计领域做出更大贡献。
第三部分:服装与设计艺术学院本科教育教学办学情况(含专业优势、特色)
一、统一思想、立足发展
学院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四川的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决策部署,坚定树立“四个意识”,始终践行“重德、博学、务实、尚美”的校训精神,聚焦“三心四能五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及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秉持学院“以人民为中心的设计观”理念,推动内涵式建设与发展。
二、优化专业配置、展现专业特色
(一)专业设置持续优化
学院以培养学生为核心,坚持办学理念为导向,积极跟进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不断优化专业布局。在此过程中,紧紧抓住“双万计划”建设的机遇,以“夯实基础、提升水平,特色建设、争创一流”为整体策略,对接国家要求和地方需求,紧密结合成渝经济圈设计与时尚创意、文旅与数字经济、产品设计等相关行业,推动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创新。学院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升级,加大一流专业改革力度,提升一流专业内涵。近年来,学院在专业建设方面有显著的动态发展。2020—2022年,停招1个专业,新增1个专业,2个专业分别获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和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经意大利外交部认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获得政策扶持,获得“境外意大利语教学补贴”。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巩固了专业建设成果,更持续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学院地处我国西南地区,拥有丰富的地域资源优势,专业设置的优化调整,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在西南成渝地区的时尚设计与创意产业链中发挥了关键的推动作用。未来,学院将继续秉持“学生中心、教师主体、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战略,推动艺术与产业融合创新,培养更多一流人才,为成渝经济圈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课程建设与时俱进
学院的《创意立体裁剪》《时尚摄影》和《整合设计》本科课程已被认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非遗蜡染服饰图案设计与应用虚拟仿真实验》被认定为四川省一流本科课程。其中,《创意立体裁剪》在四川省首批高阶课程中立项,学校共立项4门课程。基层教学组织活动和近 3 学期开展的本科课程评估“说课程”标准化建设,覆盖 9 个基层教学组织和 257 门课程。学院以党团建设工作为切入点,完善课程思政建设,创新教学方法和途径,依托思政课程建设、金课建设、专创融合课程建设、顶点课程建设、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建设等课程群项目建设,推动人才培养。《中国现代设计史》获得四川师范大学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三等奖,《计算机辅助设计 2》获批四川师范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产品设计 3》获批四川师范大学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设计》《中国现代设计史》《专题设计》三门课程入选四川师范大学课程思政中心编撰出版的《课程思政:理念、设计与教学案例》。多年来,学院连续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等重要专业教学成果展示,获得数十家重要媒体报道。此外,学院还承办多届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四川省级区域赛、时尚产业与教育论坛、首届时尚产业国际学术交流论坛等。学院与意大利欧洲设计学院联合主办的“国际教育交流月”之意大利语公开课暨第二十三届“世界意大利语周”学术讲座,进一步促进了学院的国际化发展。
(三)实践教学多元模式
实践实训基地建设一直是学院重点关注的内容,学院现构建了课堂教学与学科竞赛相辅相成、校内实验与校外实践相互补充的实践多元教学体系,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了严格落实各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占比要求,学院精心设置了实验实训课程,增加了实践教学内容,以此强化实践育人。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确保人文社科类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占比达到不少于15%。详见表2-1。此外,学院还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课外科技活动,如学术竞赛、创新项目等。这些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将课堂所学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四)实践实训校企合作基地创新建设
学院致力于实践实训基地的建设,通过与企业和行业共同打造产学协同育人教学实践基地,已设立校级基地11个、院级基地6个,并成功打造四川省艺术虚拟仿真实验室中心服装服饰艺术虚拟分中心。同时,学院还立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0个,积极推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科研训练,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为地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学院荣获民政部乡村振兴文化办颁发的“全国高校设计赋能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五)打造教研融合特色实验室
目前,学院已建成12个特色实验室,它们分别是:图形设计实验室、服装数字化与CAD实验室、服装虚拟仿真实验室、3D打印实验室、数字时尚摄影实验室、蜀锦蜀绣实验室、手工印染艺术设计实验室、面料塑型与创意实验室、面料纹样设计与创意实验室、服装立体裁剪与创意时装实验室、服装配饰与创意设计实验室以及服装工艺实验室。此外,还设立了服装服饰陈列展厅。为了更好地支持实验教学与学术研究,还成立了多个导师专业工作室,包括产品创意设计与开发工作室、非遗染织服饰艺术创意工作室、时尚摄影艺术工作室、珠宝创意设计工作室、服饰文化研究所以及蜀锦蜀绣研究所等。这些实验室和工作室不仅提升了教学质量,还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
(六)毕业论文(设计)展现实践应用与创新研究发展
毕业论文(设计)领导小组制定学院整体工作方案,确保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同时,在完成本科生毕业论文评审标准之际,充分关注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选题方面,以2019级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为例,实行一人一题的原则,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实践环节中来。据统计,242篇毕业论文(设计)在实验、实习、工程实践、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中完成,占总论文数量的60%,这一数据显著体现了“实习实践”的突出地位。为保证评审的公正性和权威性,结合学校奖励政策,学院成立了评审小组。在评审过程中,不仅注重学生的学术成绩,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体现。由此选出了一批优秀的毕业论文(设计),这些作品在理论创新、实际应用和社会价值等方面都具有代表性。2023年,经学院推优小组综合评定,遴选出院级优秀论文(设计)19篇,推荐参评校级优秀6篇,其中5篇获评校级优秀。同年公布的省级优秀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结果中,全校共有6位同学的论文(设计)被2名及以上抽检专家成绩评定为“优秀”,其中1篇是我院余娜同学的毕业论文(设计)。此外,根据通知要求,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原文信息报送工作亦得到重视。以2022-2023学年度报送的学位授予信息为例,共报送毕业论文(设计)原文402篇,其中毕业论文82篇,毕业设计320篇。
(七)教学技术能力迭代更新
学院实施教授、副教授为学生授课的制度,教师科研项目积极吸纳本科生参与,将科研成果部分融入课堂教学,使之成为教学内容的前沿动态,从而实现科研与教学的相互促进。学院还致力于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加强信息化教学环境与资源的建设。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为教学创新带来了机遇。现有信息化教学环境,结合中国大学慕课、雨课堂、学堂在线、智慧树等平台,积极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并加强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近三年以来,学院已建设了135门线上线下混合课程。所有教室均已完成网络条件的升级,优化了课堂教学环境下的有线、无线网络及移动通信条件。在课程体系方面,强化了整体设计,优化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比例结构,文化素质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自主发展教育课程学分占比分别为34.7%、33.3%和32%。据此,省教育厅计划在2023年立项一批高等学校创新性实验项目,并采取“先立项,后评估”的方式进行建设。学院结合“跨学校联合申报不占学校申报指标”的路径,成功立项3个项目。值得一提的是,学校的立项总数共3个。
(八)专创融合,以赛促教
学院遵循学校要求,搭建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学科竞赛指导课程、专创融合课程以及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课程体系。在培养流程中,实现了创新创业意识培育、能力训练和实践环节的全覆盖。针对师资力量,学院采取送出培训和邀请专家的方式,不断提升创新创业指导老师的教学水平。自2021年至2023年,学院选拔多名教师参加创新创业专题培训,并邀请互联网+大赛国赛评委及双一流高校大赛金牌指导老师来院讲学及指导项目。近三年,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持续开设专创融合行业导师大讲堂,学院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攀升。2022年,学院学生毕业设计与米兰火车站合作,成功设计出适用于残障人士的出行装备,并已被米兰火车站采纳并投入使用。学院各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成果显著,近年来师生在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
学院教师在全国数字创意教学技能大赛、中国好创意及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教师单元)、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教师组)、全国艺术设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全国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中,荣获国家级奖6项、省级奖5项。
(九)推动教改提升质量
教改项目作为推动教育教学创新的重要载体,在过去的三年里,学院年年立项教学改革项目,共有24个校级教改项目获得立项。此外,积极申报省级教改项目,共有3个省级教改项目成功立项。这些项目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在教学成果方面,获校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这些奖项是对学院教学改革成果的充分肯定。通过不断深化教改,学院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升,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
三、文化传承、彰显特色
(一)深研教学,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
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围绕西南民族服饰文化资源与设计教学实践,与四川文化产业研究院、四川丝绸科学研究院、中国西部高定中心,安靖蜀锦绣、崇州道明竹编、绵竹年画、藏羌织绣、自贡扎染持续合作、开展新青年新创设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创社会服务项目,将现代与传统、设计与技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紧扣地方经济与地域文化特色,弘扬巴蜀优秀传统文化。
推进“技道善美,衣被天下”课程思政融入的巴蜀非遗文化传承创新育才实践,建设有四川省艺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平台,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与行业知名百强企业等共建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有服装服饰文化研究所、导师特色工作室、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 4门,在线开发资源课程、专创融合课程、顶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系列课程群结构。为社会及行业培养出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创新人才、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优秀人才。
(二)保护民间艺术,设计赋能乡村振兴
挖掘整理丝绸之路“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的手工艺民间艺术,服务于米易傈僳族、道明竹艺、四川蜀锦蜀绣丝绸文化、成都非遗文化宣传与推广,推动公众对非遗的理解,赋予历史优秀的技术、经验和美学以当代的表达,践行精准扶贫行动。
2022年在未来设计师·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NCDA)组委会与民政部直管智慧乡村志愿服务中心联合发起的“我为乡村做设计”志愿服务活动中,我院获全国高校设计赋能乡村振兴志愿者服务先进单位,全国仅34所高校获奖。经主办方和评审专家精选的乡村振兴案例汇编成册,并以《设计的力量——全国高校设计赋能乡村振兴创新案例》为名,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向社会各界展示高校设计教学创新与大学师生以创意助力乡村振兴的成果。收入案例共140例,我院2例入选。
(三)服务成渝经济,引领时尚创意产业
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构建理论与实践融通的培养体系;建立特色工作室,服务社会需求;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创新、合作共赢”为宗旨,连续6年承办中国成都时尚节、国际时尚产业与教育高峰论坛,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设计作品连续7届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学生作品也荣获包括皮尔卡丹国际青年设计师大奖、中国时装设计新人奖等国际性行业比赛的高度荣誉,师生参加中国国际时尚论坛,中国高级定制产业发展峰会及时尚论坛等,引领时尚创意产业。2022年11月,与意大利欧洲设计学院联合主办首届时尚产业国际学术交流论坛。引领区域教师教育,促进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承担着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传承创新中华文明的责任与使命,以国际视野带来了前沿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引发在座老师同学的积极讨论。
(四)推进协同办学,打造国际化教育特色
学院于2015年开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学运行,致力于推动跨学科设计学的前沿领域发展,通过引入意大利优质课程体系,实现中意两国设计教育优势的深度融合。项目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构建了涵盖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程设 计、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环节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同时,以满足行业对国际型人才需求为出发点,构建了“3+1.5”双学位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引入食物设计、绿色设计等学科专业的前沿知识。一是教学内容涵盖物质体验、象征精神、社会文化、自然生态等多个层面,包括食材设计、食物产品设计、食物空间设计、食物信息设计、食物服务设计、食物社交设计、食物概念艺术以及以食物为核心的全生态设计。 二是将引进课程理论与本土食物体系进行创新与融合,如以“中国茶”和“熊猫基地”为主题进行食物生态设计,学生作品得到成都鹤鸣茶舍和成都熊猫基地的认可与应用。通过教学,师生共同探讨食物的“食物与文化”“食物的五感体验”“食物与科技”“食物与社会责任”“食物浪费”“食育与下一代”等实践方式,推动世界食物设计发展,推广食物设计文化,以食物设计创新改造社会,启发人类思想,提升人类福祉。
第四部分:建设举措与成效
一、举措
1.党建引领事业发展,立德树人,三全育人、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建立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和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加大师德师风和廉洁教育,课程思政全覆盖。落实学院“以人民为中心的设计观”的办学主张,实现内涵式建设与发展。学院党委员班成员对口联系支部、青年骨干教师以及党外人士,三全育人、立德树人。
2、坚持以本为本,思政融合,五育并举。
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学生中心,能力导向、认真贯彻落实学校人才培养大会精神,通过志愿者服务、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互联网+大赛等,理论实践结合培养学生奉献国家与社会、关心人类共同体命运与新时代社会责任感。
3、坚持科教融合,产学协同,赛教融合 。
围绕培养总目标,弘扬学术精神,启迪学术理论理想,深化与科研院所合作培养,开展基于教师科研项目的本科创新项目,以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学术训练,激发学习潜质,催生学习成果,提升学习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学术型人才培养,近三年本科生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60余项,参加A类和B类学科竞赛获奖800余项。
4、加强师资建设,课改课研,教材建设。
通过集中培训、校本教育、在线选修、参观研学、导师导学、试讲评比等发展举措,培训新入职教师,举办各类专项教学能力培训,举办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在职称评审、年度考核和绩效分配中全面评价教师对教学的投入和质量。引导教师在保证教学量的同时,更加注意质量提升。
5、加强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基层组织建设。
围绕人才培养总目标与办学定位、分专业制定好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学院办学特色,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对标国家一流课程建设要求,建设核心课程体系,体现人才培养基本要求,提高课程质量。开展教学案例研究、编写与案例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案例质量。打造精品示范课程,推动优质课程资源共享。积极发展国际合作办学,以融合发展构建以赛促教、以研促学的本科教育教学模式。
6、构建质量标准体系,加强“四评一体”联动,完善质量管理制度。
塑造以OBE为理念的持续改进长期机制,加强高水平督导队伍效用,规范期中考试、专题论文、调研报告、案例分析、设计作品的非标准答案的类型和多样化的过程考试,提高过程考核的比重,对毕业论文实行全流程在线管理严格。毕业和学位资格审核。质量管理与质量改进相结合。
7、加强理想信念,学风建设,文化育人,构建大思政多元育人发展。
积极探索党建引领、课程思政、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导学共同体有机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切实将学科育人资源优势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优势,着力培养更多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新时代青年。
8、加强社会实践,提升就业质量,多元促进创新就业 。
深化“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开拓与完善就业市场,定期走访用人单位,结合媒体管道创新就业路径,及时跟踪毕业就业发展。
二、 成效
1、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初见成效,目前,已有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产品设计专业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三门课程为国家一流课程,一门省级一流课程,一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2、中外合作办学培养计划获得意大利外交部政策支持,自 2018 年开始,已连续招生 9 年,共培养学生 571 人,出国出境留学 125 人。通过了 2018 年的合格审核评估。获得意大利外交部“境外意大利语教学补贴”。
3、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及时进行专业调整,传统专业进行转型升级,2020 年停办了“服装工程”专业。2022 年新办“艺术与科技”专业。破立结合。立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10 个。
4、基层教学组织活动和近 3 学期开展的本科课程评估“说课程”标准化建设,覆盖 9 个基层教学组织和 257 门课程;学院基层教学组织覆盖所有专业。
5、获国家级教学竞赛奖 6项,《中国现代设计史》获得四川师范大学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三等奖,《计算机辅助设计 2》获批四川师范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产品设计 3》获批四川师范大学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设计》《中国现代设计史》《专题设计》三门课程入选四川师范大学课程思政中心编撰出版的《课程思政:理念、设计与教学案例》。
6、根据课程特色,学院专业教师共出版相关领域本科教材 46 本,其中“十四五”部委级规划教材 18 本,B 级出版社教材 28 本。部分教材还获得了行业内优秀出版物表彰,在教材建设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7、近三年毕业论文选题中来自实习实践的比例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从 22%到 28%再到 60%。2022 年学院学生毕业设计与米兰火车站合作,设计出适用于残障人士的出行装备并被米兰火车站采纳投入使用。获评校级优秀论文 10 篇,抽检论文中获省级优秀论文 1 篇。
8、推进“项目+竞赛”项目实施,形成以“互联网+”“挑战杯”等国内外学科和技能赛事并进的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体系。近三年,学生获省级以上学科比赛共计805项。其中 2021 年国家级31项,省级93项,2022 年国家级36项,省级201项,2023 年,国家级68项,省级248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情况为:2019年 45 项,2020 年 13 项,2021 年 15 项,2022 年 15 项。国家级重大培育1项。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院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包括互联网+大赛、创青春大赛及SYB培训等,2021年参与人数800余人,2022年参与人数900余人,2023年参与人数1200余人,参与人数分别达到:49.29%,55.45%,73.9%。在互联网+大赛中,2021年,获得国铜1项,省银2项,省铜2项;2022年获得省银2项,省铜2项,2023年获得省金2项,省铜2项;2020年、2022年获得互联网+大赛校优秀组织奖。
9.实践与文化融合,深耕学生理想信念培养。学院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党建为引领,构建一体化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不断强化学生品德修养和理想信念。学院现有共青团员821人,入党申请比例高达92%,入党积极分子755人,学生党员118人。学院本科生第三党支部2021年12月申报立项四川师范大学基层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培育标杆支部,2022年1月获得学校“样板支部”立项,为期两年。进一步挖掘支部活动创新点,本科生第三党支部“五度空间”支部工作法,获评校级优秀支部工作法。近三年,35名学生荣获“五四红旗团员”荣誉称号,36名学生荣获“五四红旗团干”荣誉称号,产品设计专业2019级本科生东苑11栋645寝室被评为校级十佳优良学风寝室,本科生2020级第八团支部荣获2022年度四川师范大学“五四红旗团支部”、2022年度四川师范大学“五星团支部”、2022年度四川师范大学“活力团支部”等多项荣誉,并在2022年5月入围成都市“五四红旗团支部”评选,学院分团委荣获四川师范大学2022年度“五四红旗分团委”。
10.知行合一,弘扬优良学风。借助榜样效应,教育引导学生秉持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价值观。学生工作实施“十个一”的育人体系,组织开展“优良学风班”“优良学风寝室”“年度人物评选”“特等奖学金”“国家奖学金”等评奖评优活动,举办“学术月”、建立朋辈教育团队、展示优秀学生风采、记录优秀毕业生风采等活动,以塑造我院青年榜样。同时,通过新媒体分享和橱窗展示等方式,广泛宣传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实施分类指导,推动优良学风的形成。例如,对低年级学生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早自习、学习经验交流等活动,对高年级学生提供就业、创业指导,对经济困难学生提供资助帮扶,对应征入伍学生给予学业优惠等。借助社团活动丰富第二课堂,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目前,我院共有3个挂靠社团,配备负责人7名,社团成员206人。其中,四川师范大学校沉香相声社起源于我院,后纳入校社团。过去三年,我院社团累计开展(含协助参与)活动逾40场,参与学生达2000余人次。学院以大型晚会、比赛及讲座等活动为载体,塑造学院文化,发挥先进文化的育人作用。组织毕业作品展、艺术节、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演讲比赛、心理特色讲座等活动逾80场,全校参与学生逾8000人次以上。将社会实践与思政教育、专业教学、脱贫攻坚志愿服务有机结合。我院为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提供志愿者38人;“蒲公英”志愿者团队被中国志愿者服务协会列入“示范团队”,2023年8月省级志愿服务项目立项;“尚美花开”志愿服务队与四川省电视台合作,关注彝族地区教育发展。
11.毕业生可持续跟踪评价。近三年本科生从事行业涉及服装产品类设计行业、科技文化及其他行业。2021届就业率为98.12%,2022届就业率为94.65%,2023届就业率为90.37%学院定期走访用人单位,及时了解和把握就业市场的最新动态。借助校友资源,加强与地区行业企业联系。与用人单位建立桥梁纽带,在输送人才的同时,做好回访工作。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升学工作,开展不同方式的考研动员及国外留学咨询。近三年本科毕业生升学率持续上升:2021届升学41人,出国11人,国内30人。升学率10.38%。2022届升学41人,出国14人,国内27人。升学率10.41%。2023届升学56人,出国16人,国内40人。升学率13.61%。根据四川师范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与人才培养报告(以2021届为例)学院毕业生对学习与成长的满意度较高。学院满意度排名及各专业满意度排名均居学校前列。
第五部分:学院迎评创建持续推进与展望
新一轮审核评估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对接新时代教育评价、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要求,引导督促高校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本科人才培养规律,聚焦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在学院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启动会上,党政一把手对此次评估工作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阐述,明确提出要将此次评估作为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契机。会后,我院全体教职工生积极响应号召,紧密团结,以实际行动展示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审核评估的顺利进行做好充分准备。
首先,我院高度重视审核评估工作,迅速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和各职能小组,明确分工,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全院师生充分认识到审核评估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自觉参与到评估的各项准备工作中,形成了人人关心评估、人人参与评估的良好氛围。
其次,我院围绕审核评估指标体系,对本科教育教学进行全面自查自纠。针对教学资源、师资队伍、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教学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制定了详细的整改措施,确保各项整改工作落到实处。同时,我院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以评促改,推动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此外,我院还注重加强与校内外相关部门和专家的沟通与协作,积极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不断提高我院本科教育教学水平。通过组织各类培训、研讨会、座谈会等活动,提高全院师生对审核评估的认识,确保评估工作顺利进行。
学院将继续以迎评创建工作为契机,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和发展,将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同时,也将加强科研团队建设,提高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们相信,在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使迎评创建工作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在学校的高度重视和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一定能够圆满完成。此次评估将为我院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进一步推动我院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服装与设计艺术学院
2024.2.25